成千上万单身汉“闯关东”,造成了男多女少的性别比例,必然使大量的男子娶不到妻子,许多男性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在繁重工作压力和思乡寂寞的驱使下,妓院成了他们消除疲劳与思乡愁的最佳去处,娼妓业盛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嘉庆中期,卜魁(今齐齐哈尔)娼妓大增,“娼妓之辈,其始流人贱户,迫于冻馁为之”,“迩年齐齐哈尔忽有女曲,呼窟窿班,皆关内人,从伯都讷等城来,或投宦宅,或投僧寮,劝觞伴宿,人争昵之,得军令始驱境外,然因是破家倾生者比比矣”。
据老人们讲,“在扶余(伯都讷)这块土地上,建制以后,就有娼妓。扶余这块地,除了满族是土生土长的坐地户,到扶余来谋生的,都是远从山东、河北、山西、河南来的单身汉,这些人参加劳动以后,手中有积蓄,就饱暖生闲事,在生理上,就要追求性的生活了。因而一些明娼暗娼,也都应运而生”。
咸丰末年,清政府逐步解除对东北地区的封禁,大量外来人口蜂拥而至,开荒、打猎、淘金、采药、伐木放排,应有尽有,与此相适应,小镇的杂货店、成衣店、客栈车店、面铺及妓院等随之兴旺起来。
长春建城后,城内人烟日渐稠密,市面逐步繁华起来,有人在塘子胡同与辘轱把胡同先后开设了许多妓院,但尽是些低矮的土平房,屋内外看上去十分简陋,据说这就是长春最早的土窑子。
1912年秋,长春开埠局为了“振兴活跃商埠地”,在北门外建起了一些新的平房,开设游乐场所、三等妓院等,有十几处,因为地处繁华市场之内,游人较多,生意更为兴旺。
1915年,哈尔滨道外码头一带开始形成了窑区,涉及好几个街区,服务对象是中下层劳动者和小商贩,这是哈尔滨最大也是最低等级的窑区。
1923年,出现了“大观园”妓院建筑群落,极盛时可容纳妓女近200人。
1917年至1919年,是扶余妓院的“黄金时代”,“由于松花江航运兴旺,大部分水手都是关里来的单身汉,挣了钱任意挥霍,除了吃喝,就是嫖赌。当时某家接来一个新人,下水时真是应接不暇,时有排长龙的现象”。
政府对贩卖人口、逼良为娼现象明令禁止,但很多流于形式。
例如,1928年5月,国民政府训令第371号,令各军队、县局、警务处、各军警督察处《关于查禁骗卖难民为娼一案》:“案查直鲁人民因值时局不靖,纷纷携带眷属避难来江,其颠沛流离,无所依赖之隐痛当如何加以矜全,乃访闻各属游民乐户竟有丧尽天良,骗卖难民妇女威逼为娼情事,非特有背人道主义亦且干犯法律,各该地军警机关有保护人民之责,亟应责成一体从严查禁,以重人道而维风化,除分行外合亟令仰该,即便遵照一体严查禁止,如有发生前项情事,即行提案,訉办勿稍漠视为要,此令。”
本埠(指哈尔滨)车站路警署昨奉处令:“关内京兆所属连年水患,哈埠一般作窑娼业者每多乘此机会入关贩卖良家妇女携带来哈操皮肉生涯,若不认真盘查殊不足以维人道,凡由长春开来列车对携带妇女客人,不问是否家眷一律盘查,如果稍有破绽形迹可疑,即带署根究送处转送罚办云。”
总之,大量移民的涌入客观上刺激了东北地区娼妓业的兴盛。一方面,移民为筹措经费、谋求生存而卖儿鬻女,为娼妓业提供了人口来源;另一方面,东北地区男女性别比失衡,男性移民多为娼妓业提供了广阔市场。
虽然中央及地方政府对贩卖人口进行了明令禁止,但迫于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多是做做表面文章,禁而不止,导致娼妓业的繁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