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位于当时南京的江宁织造署有南京云锦织机三万多台,织工们日夜辛劳,“三更起来摇纬,五更爬进机坎”,随之出现了很多机工们喜闻乐见的白局曲目,如《小上寿》、《采仙桃》、《金陵四十八景》、《十二月花名》、《十杯酒》、《五更相思》、《八仙过海》、《相遇十个郎》等。
衰落时期
清亡后,封建皇族被推翻,民国时期中国连年战乱,织锦业也在一片战乱中迅速衰落,尽管南京是当时的首都,但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忙于内战无暇应对,直到解放前期,南京云锦业濒临灭亡,南京白局也面临失传的局面。
不过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云锦业再度遭受打击,南京白局也一蹶不振。
建国后,南京市曾经成立过南京白局剧团,但很快就解散了。南京白局没有大段唱段本子,多数是讽刺或幽默小品。这跟它的出身密切相关:白局是历史上织锦工人工作时间的自娱。
复苏之路
2000年后,南京白局最古老的唱腔“南京调”的唱词首次被发现,经过研究和对比,终于澄清了关于南京白局的几种误解。
继南京云锦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伴随云锦编织而诞生的,有织锦工人创造的南京地方特色曲艺“南京白局”也开始了申遗之路。
表演形式
白局的表演有说、唱,偶尔加上身体动作,使用的是地道南京方言,称为“新闻腔”或“数板”。由于新移民的涌入和方言的变迁,有些词和现在通行的南京话也不一样,比如说“鸭子”读作“呦子”,“大妈”读作“多嬷”。尾音儿化重,跟京味儿化音的区别在于连读而且上扬,象“碟子、碗”,读起来就是很快“的儿窝儿”……
用文字来转化语言艺术,太难了。白局曲牌大多来自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曲调婉转动听,极富江南特色;白局的伴奏多采用江南丝竹乐器,如二胡、琵琶、三弦、竹笛等,再配上板鼓、碟盘、酒盅等特色打击道具,表演起来十分生动有趣。
传承意义
南京白局主要流传于江南一带,内容十分丰富,题材多样,尤为可贵的是反映当时社会的重大新闻和社会焦点事件、当地人的生活主题。
可以说白局在古代某种程度扮演着当代新闻媒体的作用,甚至其影响要比现代媒体还要深远广泛,是人民了解南京的风俗文化和历史社会的研究的重要信息载体。白局涉及金陵美景、秦淮美食、历史传说、节庆民俗、方言俚语等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金陵地方特色,被誉为南京民间文化百科全书。
艺术抢救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南京白局进行抢救扶植,把一些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南京白局老艺人请来,一是对传统曲目进行整理,二是请有50多年织龄的老艺人一字一句教徒弟,让白局后继有人,三是从生活出发,编写一些现代题材的新白局曲目。
2010年起,徐春华和周慧琴、黄玲玲、何沛四位南京白局当代老艺人虎老雄心在,在南京老城南甘熙故居南京民俗馆进行义演,同时开设南京白局传习学校,由南京白局当代老艺人接收年轻人做徒弟,进行南京白局曲艺的传习传承工作。
2007年白局被列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南京白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地道的南京味道,最悠久的南京文化,在白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正因这样,很多年轻人对白局没有兴趣。
而且白局都是以最地道的南京方言进行表演,很多年轻人都表示听不懂。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南京白局为大众所了解、接受并喜爱,让我们把南京文化传承下去。
传承南京文化,彰显古都魅力
▲
-- THE END --
——[别忘了点赞支持哦!]——
备注:我们尊重原创,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摄影师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高端 | 定制 | 专属
— 九五御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